澎湖東吉島 被遺忘的海角樂園-1

【記者薛荷玉/報導】

  對多數台灣人來說,東吉島是個比外國的普吉島、巴里島還陌生的島嶼,就連無人的釣魚台都比它出名得多。在雅虎的知識區查詢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「澎湖有東吉島這個島嗎?」紀錄片導演翁英修卻花了五年的時間,拍攝一部以東吉島為主題的紀錄片,要向台灣人介紹這個曾繁華一時、甚至有「小上海」之稱、如今只剩十幾個老人的海上島嶼。

  這部名為「東吉島」的紀錄片,將在本周五(8月4日)於東吉旅外居民返鄉舉行的廟會活動中首映,東吉人將親身見證這處遺忘之島在歷史上的首次影像全紀錄。

  曾在電視台做過13年攝影記者的翁英修,在過去五年中,平均每年都要到東吉島上住一個月,進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。為什麼選上東吉島?他說,是2002年的一則新聞「東吉島要從澎湖轄區出走,居民問卷調查,大多數贊成歸併台南市」,吸引了他的注意。

  「我實在好奇,150年前,東吉島上住有三千人,現在為什麼只剩下十幾個老人?」翁英修說,「島上沒有四輪車,只有幾輛二輪的摩托車及手推車,幾隻雞及十幾條羊,沒有犯罪,也沒有銀行、ATM提款機,喝水還要用扁擔到水井挑,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?怎麼會變成今天的樣貌?」望安鄉有64座島嶼,翁英修偏對這個離馬公最遠、騎摩托車繞島一圈只要五分鐘的小島著了迷。

  東吉島的東邊海域,就是澎湖最險惡的「黑水溝」,海底地形較深,漁產也最豐富,因此二百年前開始有漁民來此定居,並發展為繁華一時的「小上海」。由於漁產賣到台灣可以換來胭脂花粉,東吉女子曾被譽為澎湖最美的姑娘。

  可如今,魚也少了,人也離開了。從翁英修紀錄片中看到的東吉島,是個沒有孩子的島,常住的十幾位老人家,年齡都在60歲上下;唯一的年輕人,是衛生所派駐在此的小護士。

  「他們是漢人,地位比原住民還不如,原住民還有原住民委員會幫他們爭取福利,但東吉人什麼也沒有。」翁英修說。單是赴東吉島的交通問題,就先讓他吃足苦頭,得先搭飛機到馬公,從馬公搭交通船到望安,再包船到東吉島,來回一趟的交通費得花上一萬多元。

  「明明從台南安平搭船到東吉島只要二個半小時,船費1500元,但這卻被定義為偷渡!」這令翁英修大感不解,在居民的抗議下,如今釣客可從台南搭船到東吉,但必須在48小時內返回,且來回都必須經海巡人員逐一點名、查驗身分。

  東吉島的生活有多困難?看60歲的阿媽扛著扁擔挑水,走不了幾步就停下來喘一下,不難看出。政府曾派人到此鑿井,明明鑿了70公尺就挖到淡水,但卻因合約寫明要鑿100公尺而繼續下挖,等到了合約深度,卻鑿到了海水,抽出來的飲水又苦又澀。

  愈是在這樣苦澀的生活裡,也愈是出現許多可笑與荒誕的情節。翁英修的紀錄片中,就有一景是老人們把冰箱、電風扇、傳真機、電視機全用手推車推到了港口,要運到馬公去修理,為什麼島上的電器一夕之間全都故障了?只因島上有110及220伏特的發電機各兩台,每隔12小時輪替發電,但有人把110伏特的發電機錯接到了220伏特上,造就了一排家電在海邊「排隊」待修的奇景。

  缺乏娛樂,東吉的老人們最大的自娛方式,就是聚在廟前閒聊,還有投幣10元唱一首歌的卡拉OK。唯一能與島上通聯的電話壞了三、四個禮拜沒得修,機車發不動也得自己動手,「這裡樣樣不好,只有空氣好啦!」島上的老人這麼說。

  但還是有人覬覦島上的偏遠及三不管,台電就一度計畫把核廢料運到東吉島貯存。因此,反核也就成了島上最重要的運動,上千位旅居台灣的東吉島民成立了「東吉聯誼會」反核。

  拍完了東吉島紀錄片,翁英修還想著要為東吉島做些事,帶來一些正面的改變。他正向一企業提出「夢想資助計畫」的申請,希望藉由藝術家駐村計畫,引進觀光人潮,並進而改變東吉島的交通封鎖、改善水電等基礎設備。它還是上千人的家鄉,不該在數十年後成為一座無人之島。

  在翁英修眼中,東吉島還是如同初訪一樣迷人,有許多的古蹟、咕咾石的老建築,「我前後在東吉島待了快半年,還是有好多想去的地方還沒去過,」翁英修像透露一個秘密,「你知道嗎?全島的正中央有一台六十幾年前失事墜毀的螺旋漿民航機哦!」

  「在島上,一天的住宿100元,吃也是100元,新鮮的酒婆仔煎起來好吃得不得了!」翁英修說。還有一位中風的老人家,從台灣搬回東吉後,也能走了,每天牽著土狗小黑出來散步,「如果在台灣,應該是坐著輪椅,後面跟著一個菲傭吧?」

  東吉島人的最大夢想,就是要有台南往返的定期交通船;這並非一個紀錄片的拍攝者所能提供,但是只要藝術家來到島上,就會有交通船、運補及遊客,「我要用我的夢想來圓他們的夢想!」翁英修滿懷希望。


資料來源:2006/08/01 民生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