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公市光明里,從清朝時代起一直光復後,都叫做「火燒坪」,它的由來是(常讀澎湖文獻的人多少曾讀到):在清朝時代,部分先民不一定長年居住澎湖,譬如冬天一到,強勁東北季風來了,他們就閤家遷回福建故鄉過冬,等到次年夏天風平浪靜時,再渡海到澎湖捕魚。

  先民為什麼要如此辛苦,過著像候鳥一般的生活 ?主要原因是福建多山,可耕農地不多,沿岸居民多以海為田,而在古代,澎湖群島沿海的漁產是相當豐富的。 「火燒坪」這個「坪」字,用閩南話解讀,是指「廣場」、「曬穀場」或「曬魚場」之意。

  先民在居處門前廣場搭建一個涼篷形狀的架子用於曬魚乾,大魚小魚一串串懸掛在篷架上,叫做「坪」。

  曬魚乾的篷架,曬魚時間久了必然不乾淨,常有一股魚腥臭味存在,令人聞而掩鼻,因此,當冬天來時,先民要重回福建老家過冬時,為了保護環境乾淨,就將居處門前的曬魚篷架─「坪」放火燒掉了,這就叫做「火燒坪」,明年再渡海來澎時,可重建新「坪」。

  光復後,澎湖地方政府將它改成「光明里」,改得好,從此一片光明,再也嗅不到魚腥臭味了。
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