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地名之旅Part63 戰略村 內垵外垵 

  先民取「內塹」、「外塹」這兩個地名時,頗費心思,也顯見有學問。

  「內塹」、「外塹」,就是現在西嶼鄉的內垵村和外垵村。

  「塹」這個字可作兩種解釋,一是指護城河或壕溝,二是指挖掘成為深坑。「史記—高祖紀」記載:「郎中鄭忠乃脫止漢王,使高壘深塹,勿與戰」;「匈奴傳」記載:「因邊山險塹谿谷可繕者治之,起臨洮至遠東萬餘里」;「史記—秦始皇紀」記載:「三十五年,除道,道九原抵雲陽,塹山煙古直通之」。

  由這些解釋可知,「塹」是天然的壕溝,也是人工開闢的險要深坑,在軍事上具有戰略地位,內垵村及外垵村的地形由於丘陵起伏,峰迴路轉,因此村落靠近島嶼東側的內海沿岸叫做「內塹」(內垵村),村落靠近島嶼西側的外海沿岸就叫「外塹」(外垵村)。

  清朝時代稱為「內塹社」、「外塹社」,日據時期才改為「內垵」、「外垵」,「垵」這個字閩南話是指「港口」。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,才叫西嶼鄉內垵村、外垵村。

  內垵、外垵都是西嶼鄉的大村落,人口都有二、三千人。內垵村和外垵村的呂姓族群,遷澎始祖是呂成都,在馬公市東衛里落戶,後來才有部分族親遷居內垵及外垵,清朝順治年間來自金門。

  內、外垵村的特點是,內垵有一座「西嶼東台」,外垵有一座「西嶼西台」(古砲台,清朝光緒十三年李鴻章所建)。


資料來源:澎湖縣政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