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地名之旅Part40海豚村.沙港 

  在清朝雍正五年(公元一七二五年),澎湖行政區域開始規劃為十三「澳」(鄉),八十二「社」(村)。

  目前的湖西鄉,規劃成三個「澳」即林投、奎壁及鼎灣三個「澳」。目前的沙港村,屬「鼎灣澳」管轄,並將沙港村劃分成三個「社」,即「沙港頭」、「土地公前」及「水窟」三個「社」。

  這三個「社」的位置如下:

─沙港頭社:即在目前沙港村廣聖殿神廟附近的聚落。

─土地公前社:即在沙港村東側,現在叫做「東港」的聚落。

─水窟社:即在今沙港村西側,目前叫做「水窟」的聚落。

  清朝雍正五年將沙港村三個聚落規劃成三個「社」(村),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,地名仍然未改變,可見古代如以當地環境或某種象徵物為地名,就較易沿襲下來。

  例如「沙港頭社」這個聚落,相傳古代在「廣聖殿」神廟後曾堆積一大片沙礫地,地形向海中伸展出去,形成一個小半島,早年凡是有小半島形狀的海岸,先民都叫做「頭」,「沙港頭」這個地名就是由此而來。

  「土地公前社」,相傳早年沙港村東側有座小土地公廟,廟前廣場這個聚落,就以「土地公前」為地名,小土地公廟後來則改建成目前的「北極殿」。

  至於「水窟社」,是因為沙港村西側沿岸原來有一片沼澤地,「窟」是閩南話,如翻譯成國語就是「池」,「水窟」就是「池塘」,現在沙港村西岸仍然能看到古代「水窟」的遺跡,如果不圍築防坡堤,古代原有的那一大片沼澤,現在必然還完整地存在著。

  光復後,即將「沙港頭」、「水窟」及「土地公前」三個聚落合併成一個村─沙港村。

  沙港這個地名的演變較特別,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十分適當,因為該村的地貌,古今不一樣了,唯一未曾改變的是,自古至今,沙港村居民擅長圍捕海豚。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