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地名之旅Part38 青螺看作虎頭 

  湖西鄉青螺村,先民是道地的福建泉州府人,明末清初移民,途徑金門遷徒到澎湖湖西鄉落戶,不久又遷居青螺村。

  最早的小村落是位在虎頭山西麓,並興建一座小廟,供祀佛祖及玄天上帝,後來由於居民日增,村落向西北發展,形成現在的聚落形態。

  到了清朝同治十二年(公元一八七二年),因為居民多了,方在目前「真武殿」現址另建一座大廟─「真武殿」,原來供祀在小廟裡的玄天上帝神像,才請入「真武殿」供祀。

  李、莊,是青螺村的兩大姓。

  位在村落東南角落的虎頭山,原來叫做「青螺山」,因為它的形狀像顆大螺,標高三十三公尺,夏季青草覆蓋,先民因而取「青螺」作地名。

  青緒廿四年(公元一八九八年),日本人山野七郎發現「青螺山」蘊藏煤層,申請獲准開採,山野這個東洋客商在申請開採煤礦的公文中,將「青螺山」寫成「虎頭山」而沿用至今。

  他所以寫成「虎頭山」,也許是東洋人的眼睛看法不同,把「青螺」看成「虎頭」了。

  青螺村有兩個特點,一是村落前面有個大魚塭,由於冬天氣溫較低,魚塭裡養殖的魚蝦往往會凍死,漂流到岸邊,因此引來了大批水鳥覓食,是澎湖一處理想的賞鳥區。

  是村落海岸潮間帶遼闊,都是淺水區,又盛產珊瑚礁,長久以來都是澎湖「立竿網」捕魚最好的海岸,以臭肚魚最多。 因為,凡是盛產珊瑚礁的海岸,就是魚類繁殖的地方,在早年,到青螺村沿海進行磯釣、海釣(人站在海中垂釣)或船釣,即使是釣技不高明的人都能釣到魚,至少也能釣到幾尾小臭肚。 青螺算是澎湖古老的村落之一,清朝時代叫做「青螺社」,屬「奎壁澳」(今南寮村)管轄,在明、清兩朝,從未被兵荒馬亂波及。
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