拱北山自明朝起一直至日本占據澎湖時期,都叫做「大城」,其實山上並無城,卻有類似古城的防禦設施,如戰壕、戰堞、瞭望台(譙樓)等。

  這些防禦設施,在明朝時代,都是由倭寇(日本海盜)及紅毛番(荷蘭軍人)營造的,大多是賊窩。

  所謂「戰壕」,就是地洞,當這些外國海盜被中國軍隊追緝,走投無路時就登陸澎湖,逃到「大城」的地洞裡暫避。

  「瞭望台」則建在拱北山上,由於那地方是澎湖最高坡地,海盜登上「瞭望台」,向四方海域眺望,能看到明朝海軍戰船自大陸前來巡邏,及來往台灣海峽的各國商船,以便潛逃及出海搶劫。

  在元朝,拱北山是牧馬場;在明朝,是賊窩;到了清朝康熙年間,由於外國海盜已完全撤走,拱北山麓才開始有閩南移民居住,後來暫成一個村落時取名叫「雙頭掛」(即目前興仁里),一直到日本占據澎湖時,日軍在拱北山上建造砲台,將「雙頭掛」居民趕下山,全村才遷到目前興仁里這個位置。因而,目前位在拱北山北側的湖西鄉城北村,原名叫做「大城北」。

  日本人占據澎湖後,拱北山仍然叫做「大城」。
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