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公市興仁里,明朝時代叫做「雙頭掛」,清朝時代加上「北澳」、「雙港仔」兩個別名,光復後才取名叫「興仁里」。

  明朝崇禎十七年(公元一六四四年),興仁里先民自金門遷徒澎湖時,選擇拱北山與獅山中間的低窪處落戶,由於村落南、北各有一座山─拱北山與獅山「掛」(懸 )著而得名。

  「雙頭掛」,意指村落南、北兩頭都懸(懸,閩南話叫掛)著一座山。當年「雙頭掛」是個小村落,位在今澎湖空軍雷達站南邊低窪地,因為此處避處,水源長年不乾,村民逐以農耕為業。

  獅山,可能是指現在興仁水庫南岸一帶坡地,因為日本占據澎湖後,將拱北山列為陸軍用地,獅山列為海軍用地(目前興仁水庫南岸坡地至水地一帶仍是海軍用地),因北將「雙港仔」,原因是清朝時代將澎湖群島規劃成十三個行政區,叫十三「澳」,而當時「雙頭掛」不是行政區所在地,只屬「林投澳」管轄,稱為「林投澳雙頭掛社」,據台灣縣志二─山水志澳嶼篇」記載:「雙頭掛澳,在『新城澳』(今馬公市金龍頭)東南,即北澳,潮退時皆泥淖,凡遇颶風,官商船入避於此。先民為了強調「雙頭掛」內港(今興仁水庫外沿海)可泊官商船暫避颱風的重要性,因此稱為「雙頭掛澳」,即北澳。

  至於「雙頭掛」的另一個另名「雙港仔」,這個地名位在今興仁水庫西側,屬馬公市所財產的養殖池塘,自明朝時代起,此處就叫做「雙港仔」,現在澎湖高齡居民仍叫「雙港仔」。

  日本時代「雙頭掛」嶼烏崁里合為一個行政單位,同屬「馬公街」(相當今馬公市公所)管轄。

  此外,「獅山」這個地名顯然是指一座山,據文獻記載,位在「雙頭掛社」南方,也就是在今興仁水庫南岸坡地,但是卻有部分高齡居民認為不是,澎湖已故文獻工作者蔡平立先生,是「雙頭掛」人,他生前也認為獅山即是興仁水庫南岸坡地。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