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公市烏崁里,清朝時代叫做「烏崁社」,屬「林投澳」管轄,民國九年(公元一九二○年,日據時期),日本澎湖殖民政府─「澎湖廳」由於實施街庄自治,重新規劃基層行政區域時,才改由「馬公街」(即今馬公市)管轄。

  清朝時代的「林投澳」,就像現在的湖西鄉鄉治所在地,「澳衙門」(類似現在的鄉公所)才設在現在的林投村。

  現在馬公市三十四里,烏崁里在清朝時代卻由湖西鄉管轄,情況比較特殊。

  「烏」,是指村落沿海海面呈現黑色,「崁」,是指村落周邊的懸崖,「黑」與「烏」的意思相同,因為先民寫成「烏」,因此「烏崁」這個地名即相沿迄今。

  在清朝初期,烏崁里西側有一處懸崖,加上沿岸也有若干海崖,先民因而取懸崖作地名。至於沿海海面所以呈現黑色,是受環境及日照的影響,由於烏崁位在馬公本島東海岸,早上太陽自東方升起時,人們站在村落西側的坡地向東方瞭望,在太陽照射下海面就反映出黑色,當傍晚夕陽西下時,人們站在村落東側海崖向西方瞭望,在夕照反映下,海面也呈現黑色。

  日據時代的「街庄」這種行政區域,類似現在的鄉市,「街」類似現在的市,「庄」類似現在的鄉,日本占據澎湖六十年,馬公市叫「馬公街」,湖西鄉叫「湖西庄」。

  先民取「崁」這個字作地名,在澎湖很普遍,如白沙鄉的大赤崁、小赤崁及西嶼鄉的二崁等,都是當地有懸崖的緣故;由此顯示,當先民在某地落戶時,多以當地的地理環境取地名,如果有比較特殊的景觀,就取特殊景觀作地名,否則就隨便依照地形取地名,「崁」就成為較普遍的地名。在明、清時代,烏崁里沿海是海戰的古戰場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