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澎湖現有的九十多個村里中,估計有三分之二以上由元、明、清三個朝代規劃的舊地名,迄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,多數仍然在沿用著,但被遺忘的極少數要追溯來源,卻十分困難,像馬公市前寮里,在明、清兩個朝代,官府取名叫做「闉墩仔社」,而先民自行取名叫「前寮」,這情形相當特殊,官府所以取名「煙墩仔社」,是因為前寮里海岸有個高地,向南能看到嵵裡里海岸,向西能看到馬公港。

  當輪派到「煙墩仔社」高地守望的守軍(衛兵)發現嵵裡里海岸或馬公港口有外國戰船或海盜企圖登陸時,立即燃放烽火(煙火)示警,要軍民防範,準備防衛。

  而先民所以自行取名「前寮」,是因為「寮」這個字在古代是「茅屋」的代名詞,而且,在「前竂」的前面各島嶼都沒有茅屋,因此自稱是澎湖最前面的茅屋─前寮。

  如今,由官府取名的「煙墩仔社」早已被人們遺忘,而由先民自取的「前寮」,卻沿襲至現在。

  在古代,「煙墩仔社」屬「嵵裡澳(鄉)」管轄,顯見古代嵵裡里的環境非常重要,因此以該里為鄉治所在地。 「嵵裡澳(鄉)」管轄的「社」(村)最多,共有十二「社」,即「風櫃尾社」(風櫃)、「嵵裡社」(嵵裡)、「井仔垵社」(井垵)「雞母塢社」(五德)、「豬母落水社」(山水)、「鎖管港社」(鎖管)、「鐵線尾社」(鐵線)、「石井社」(石泉)、「煙墩仔社」(前寮)、「菜園社」、「虎井社」、「桶盤社」。

  古代馬公市區叫做「東西澳」,也只管十「社」而已。

  另外,古代的澎湖守軍,也曾將「煙墩仔社」取了個別名叫做「前瞭」,原因可能是指向前瞭望及符合當地先民自取的「前寮」這個地名之意。

  但是,「前瞭」也像「煙墩仔社」一樣,被人們遺忘了。

  筆者為了查證「煙墩仔社」這個古地名由來,曾「苦讀」古代府、縣等文獻十一冊,為被遺忘的村落古地名尋根探源,如此「艱辛」。


資料來源:澎湖逍遙遊網站